《佛說解義》
第一百一十六品:覺悟業冥(業夢之中的過失)
2018/06/14 AM 4:00 主筆:釋法璽
阿彌陀佛開示:
業靈夢迴,
不知業夢總空,不見業夢總眾。
其實孩子,業夢之中的行欲也是孩子心中的盼想,
假使孩子已經改過,
面對如此的種種幻想考驗,
孩子應當覺悟,
而非還在夢中憂苦。
孩子的心聲,
佛全都能夠聽見,
亦包括夢中的眾生,
這些夢裡的真相,孩子有時總看不明白,
解夢亦非是真正解決之道。
何為夢中真正所想表達之意義?
判斷其中真實,
是否孩子相同之想像亦有?
或於過往業海總是如此?
夜裡夢中的所顯之相,
種種變化都是提醒自己應當更加覺醒。
並不是做夢為好或為壞,
而是端看孩子如何見悟此事,
那樣才是更為重要的。
孩子是否知道自己夢中做了些什麼?
一場夢境,孩子經歷多少?
多數的孩子不知,因為靈敏覺性還在沉睡,
這些總會在孩子知道放下之時,逐漸開啟,
而開啟便能讓孩子學會做主,
知道自己為什麼而來?
又為什麼而去?
不再受到擺弄,控制其中。
夢裡之中,有許多都是不能作主的情形,
任由業中夢事的牽纏,
還有業中夢魂的出離,
一場睡眠的開始以及結束,
自己到底還能知道多少?
夢雖是空,但孩子不能自主還是不應當的。
夢裡,
有好多人去的地方皆不相同,
有的會到陰間地府報到,
有的會受世間染塵干擾幻想,
有的會受心中欲念催發,產生想像,
有太多的導因與因果拌纏於其中,
許多孩子所不知道的暗事,
時時都在每一場夢裡開演,
但當演出之時,
孩子還能記得看見真實的自己嗎?
能夠從中明悟的,
絕對有朝一日可以清醒,
清醒是為了要看清自己,
還有一切放下。
解開,自然知道夢中無存,
而世間難道不是也像一場夢?
夢裡夢外的自己,
究竟幾時能夠清醒見悟?
還有哪些是自己所知?
亦或者是自己所不能知的?
知與不知雖非重要,
但知卻能與行相重並行,
究竟是覺而知,而行,
還是冥而行,而離。
太多空塵中的夢事需要解剖破,
說真不真,說假又似乎不是假象,
但佛想說,夢中所現的多是纏體的冤親債主,
並非是任何自想自是的絕對印象,
夢中所呈現的是種幻象,
那是誘惑孩子上鉤的平台。
出現放不下的人員,
出現放不下的欲念,
出現放不下的淫心,
出現放不下的事物,
出現放不下的塵思,
出現放不下的情境,
出現任何放不下的事情,
牽動著孩子夢中的心思,
以及心動的感觸。
孩子,什麼也是假的,也不會成真。
只有在於其中看見自己為何會有夢境?
夢見的事物,便是孩子應當檢驗之處,
是否其中還有自己還未改變的?
這些的顯前也不是不好,
能夠提醒,幫助自己,
但當改不了的時刻,往生的路上,
孩子最終也會上不了西方極樂世界。
因為必須全然的放空自然,
而孩子能夠做到多少?
只有從過程之中慢慢學起,
一次一次看見自己夢境中的樣子,
是好?是壞?檢視自己一身的修行模樣,
是否會有偏差之處?
不完全的部分,孩子學習圓滿,
圓滿之時,便就知覺光明。
孩子,
色身路上,種種許多都是在考驗孩子的定心與覺性,
若能從中有定,以及知悟,
則孩子的心將會更加澄淨,
明白曉得許多大事,
所謂大事,知見夢中所有,
是濛?是空?還是狂或妄?
孩子應當檢視自己,
還有知覺,放下自己。
夢裡已故親人來找,
有些思念極深的孩子會夢見,
但論於其中是否為真?
孩子可再略觀,
夢境之中是否完全清明?
而夢境之中的已故親人是否真像?
是否有許多情感或盲目的時刻,
孩子容易誤見真相,
真實的狀況究竟是為何?
其實孩子不用別人,自己靜下心來回顧就能看見,
有時記憶已經模糊不清,
孩子,這時候放下便是最好的選擇。
人之身命既已亡去,
而靈中空幻,其實難能真有世間所說託夢之事,
魂入六道,或於各層空間之中,
多是難以自行出離,
又怎麼能夠入夢之中尋親?
孩子,莫要自擾,
任何過程也並非是孩子就能知悟判定,
只有希望孩子可以放下妄知,
真實知道,解塵,才為重要。
孩子,覺悟業冥,
知道,覺性,
恆持修行的本況才實重要。
探討夢中的是是非非,
不如世心之中再無是非重要。
孩子,因心覺處。
南無阿彌陀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