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佛說解義》
第九十四篇主題:服務大眾
2018/05/12 AM 3:47 主筆:釋法璽
阿彌陀佛開示:
服務之心,服務之行,
發無量心,發無量願,
為眾誠力,心不在心,
行不在最,只心謙誠。
無將索行,一切為貴,
若欲索行,則虛妄為。
服務,
在心的本意,不在行為的多寡。
服務,
在心的本身,不在行為的好壞。
服務,
在心的懇切,不在行為的評論。
服務,
在心的可貴,不在行為的後賞。
所有所行都是全心無念,
無有所為,無將分別,
無念之心,無念之行,
無念之後,無心真為。
所行應當知道發自內心的真誠,
是應當的,不是被動。
心裡沒有任何負擔,
單純的心性,這就是服務。
沒有壓力,沒有疲累,沒有心意,
皆是同一,皆是一體,
皆見尊重,自己謙下。
服務也是種佈施,
身分是義工,任務是為了大眾得益。
幫助,方便,佈施,度化,
這些都是服務的心去做的,
那是出自於一片的真心,
心裡知道對方的需求,而無心的幫忙,
利益不只是單單一人,
是希望所有人群都可以得到的大利益,
即使自己默默付出也可以,
這樣的心念是需要被教育的。
有些時候,不是孩子不做,
是孩子不懂得做,所以需要教育。
世間之中,
佈施的心,在於知道回饋貴社會,
社會上有些人會去社會當任義工,
當任好人好事行善,
有些人會佈施少量的錢財到弱勢機構,
這都是發自於真心、自動,
是沒有人告訴應該這麼做,
是自己的悲心所看見的真實,
或許可以做一些勞務,或者佈施財務,
希望幫助別人也可以好。
這樣的心是真的,
真正在行善,是真服務。
雖然這是在世間社會上的服務,
能先有這份真誠的愛心,可見純善的一面。
論於佛法上的服務,
各處道場、佛堂裡,處處都有因緣和合的義工長期付出,
這些理念與自己相合的地方,
讓這些義工願意付出、服務、護持,
尤其大型法會或任何佛教活動之際,
更可以看見好多平常時候繁忙的信眾出現,
同樣撩起衣袖,工作服務。
願意幫忙的心都是好的,
但是自己心裡頭的世俗到底有沒有人幫?
想要追隨這樣的團體付出,
內心裡頭是否有任何希望得到的需求?
打開心門看見自己,
自己至今所修的到底有沒有成長?
不管哪一門派,問問自己改了多少習性?
檢視自己能不能往生西方?
面容是否光彩?
心中是否安樂?
行為是否真實?
情緒是否安定?
個性是否調平?
思維是否平淡?
往生是否信心?
問了這麼多問句,
孩子付出是否可以真正改變自己?
如果只是在形式上的補救,
內心一點也不自在,
甚至同樣心裡頭有一點私,
那是不可以的,不但自己的業不可以轉,
更在於今身也不能了脫,
在真正的道場中做事,
雖然只是服務的義工,
但是心念上如果帶有不真,
影響到道場都是在造業,
或是在心裡頭自己混雜,那也是修行不力。
孩子,佛的勸導要真為,
服務大眾可以是外相,也可以是內涵,
裡裡外外都要乾淨,
修行的真境才會真實,
為大眾服務是最好的行為,
但若面見出心,是否同步修為?
再言,
如果一個道場不能帶人往生,
付出的幫忙與護持也是有罪的,
因為等同於幫忙一件有害世間的事情。
孩子,看著自己有沒有跳脫世間,
自己有沒有改,
那樣就可以知道自己跟隨的是對?或非?
孩子,如果跟對了,
那也要真心付出,
服務還有一義,那是全新的付出自己的所有,
沒有保留,服務的真心是你是我,是我是你。
服務是人人之事,
任何一職都是來服務的,
佛也來服務的,義工也是來服務的,
住持是服務,當家是服務,講師是服務,法師是服務,
所有都是來服務的,
心境應當平衡,而沒有高低,
彼此間是互相扶持,互相幫助,
無心之際,期望幫助對方成長、成就,
看見對方的好,真心高興,
自己也是不斷的提升,非在原點,
心念中逐漸衡平,沒有念頭,沒有異形。
服務,是修行,
是修心,是修性,
也是為人,當如流水,
上善若水,從善如流,
若水,行遍處處都能自如,
如流,所行無逆,做而無做。
善心、善行,服務大心,
服務助的也同樣是自己,
別人的好也是自己的提升,
孩子修行淨土,心性也應該同等轉變,
如果只有單方服務淨土,而自心還似穢土,那不如法,
修行了生也是自己一人獨當面對的事,
佛所看見的是世間所需要幫助的事情,
但佛的心恆常久遠還是寂靜清涼的平凡,
孩子應當學佛,非是迷戀,只有迷是學不到任何東西的。
南無阿彌陀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