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佛說解義》
第一百二十二品:真性善行
2018/06/27 AM 5:15 主筆:釋法璽
阿彌陀佛開示:
行前施善,心可有見?
世間之所,行在何現?
多數孩子常將行善佈施當作是種條件,
或者是種榮耀之心,
但其實真正行善是在無心無為。
上善若水,從善如流。
善施善行雖是重要,但也不必追求,
一旦有了行為意念上的痕跡,
或者是追求某種榮耀,或者是名,
行善已經不再是行善,已經成為某種虛行。
經常許多思維與規劃之下,
行善的意義已經變得不同,
當於有些微細上的差異,一切無形中的改變,
便就差了純善的真性之意。
善性者,慈顏目笑,
經常面容上帶有光彩。
但當僞有真理之時,
面容不會漂亮,
甚至「因」會有偏失之處,
也極可能不是造善,而實造惡。
世間行善,
有大、有小,有種類之間不同,
有方式之間不同,
有心性之間種種不同,
有諸萬種樣態,
心存好念,心養,將善佈施人間。
佈施是在於人間,
或能在於出世間?
在於人間有苦,有輪迴,
有冥心,有冥性,
有業力,有因果,
有冥力,或於有冥苦,
在於多方輪迴之相,
出不離的幫助,也只是再多添加輪迴之間的緣分,
多苦的代價,孩子是否曾有想到?
孩來世上,
不為求生,而為求離,
求離出體,證性往生。
孩之所為,是當了義,
非止世間,無限流苦。
孩子當在,看見世間妄物,
妄像之中,是有酸甜苦辣,
但憐之際,是墮迷塵,
孩子當智,善若非法,則是非善。
因果業報,如影隨形,
行中若偏,則苦也至,
孩若同中,可感其苦,
但若自救,當知信實,
何為信實?乃了自義。
若為幫助幼芽成長,
保護全備,還助芽撐,
何可如此令苗不整?
無有他助,便無可自整。
苗之成長,須突破層層考驗,
若助之,則實恆常原相,
無可長之,前進。
如同業因果報,
不知真,
唯調自性真處。
只有幫助業身,
命運輪迴業相,
總不知業中真是習性未改,
不知一念瞋心,一念妄欲,
則多少業魂再來,
幫助所為的當下,
自,也會礙。
孩子應當知道,
為法,與不為法之間的重要,
差距之處亦為諸多明與暗之間,
能行,則明,一切諸所有得有大力。
不實於諸多世間名與利之上,
亦或者微細念處,
則行,則冥。則冥,業體。
善非所行世間,
善亦須知道,
為道,而明白所為是真。
善臨世間是好,
但若問於究竟,
當正把握淪於世間,
或出離世間?
行為,能得好是善,
世塵教授諸多樣貌善姿,
世間有善、有惡,實輪迴相。
若無則明,應正實真,
裡應內外,所為亦所不為,
不於世中,是出世間法,
得與不得,當真把握是何結果?
善,希望把握,
知道了,應當看見是否得理?
了義重要,
孩子若能明白所有,
則善亦可為出世間的善,
而善不在於行為所定,
善所見論實在於心。
孩子,能知大法,
世間善法應當放下,
存有心中善性,
應當開始救世,轉往西方,
如此才明,得力,
才負的起一切眾行之所真盼。
因心正為,不為世心。
南無阿彌陀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