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佛說解義》
第一百零八品:慈悲
2018/06/08 AM 4:12 主筆:釋法璽
阿彌陀佛開示:
世間最大的愛不是愛,
是釀禍,
從中細數,孩子就能看見明白。
愛不是慈悲,慈悲不是愛。
世間人講究感情這一事,
但若修行之人談上感情,
那不是修行,心也不會清淨。
真正修行是跳脫大愛的假象,
因為大愛還是有世間之相,
而慈悲是虛,亦是實,
重要是能無量邊遠。
慈悲才能真正幫助與利益眾生,
慈悲才能做得起十法界中的拯救身份。
幫助他人也要靠智慧,
因為現實遇上的困難不一定容易解決,
當於智慧,配合真理,從中所做不談論感情,
那麼所有行前都會是最真實的真實,
不會助害,亦不會止於世間,
真正能有智慧,可以開創新方向,
能夠了義知學,人生才真正開始有真希望。
孩子,心不是妄道,
應當真實不帶有任何假想,
所有有緣,以及相遇的都是曾經所不圓滿之處,
能夠再次圓滿這些,應當不是再用感情的動作,
而當是要以慈悲之心,開始度化、開解這一切關係。
成為沒有關係,
那樣才真正稱做是覺學,
覺的意義也在教導,
靈心,是不是止於世間?
還是可以出離?
幫助,
需要帶有遠觀,不是止於當前,
世上所有皆非是是,
而於真覺,才是停止世間。
超越知覺,成就脫離世間之真。
那樣的心是可以無限宏遠,
而如此之意義便是先有慈悲,再行慈悲。
先有慈悲,
對待自己慈悲。
對自己慈悲的意思不是放縱,亦不會是鬆懈,
完全是需要更加精勤。
知道改過自己,是慈悲。
知道幫助益他,是慈悲。
知道解除他愛,是慈悲。
知道發願大心,是慈悲。
知道捨身為眾,是慈悲。
知道行前不計代價,是慈悲。
知道找回自己本能,是慈悲。
知道幫助自己,幫助他人都是慈悲。
慈悲的真實,
全在真實的無心無念之中,
沒有的佈施,心中的真與誠,
那樣的無心無念,正是孩子們應當學習的
,
那叫大慈大悲。
慈悲之心,不是談論感情,
任何的情感都不應該混談於其中,
不帶情感的幫助才能真正落實,
不給予事後的想像機會,
光淨光潔的心印之行,
所幫助的都是希望對方可以真正成就,
但不是幫助存在於世間之中,
而是希望可以曉得出世間的道理,
慈悲是幫助迷惑之人,解開悟醒,
不是幫助迷惑之人更加迷惑。
用感情的投入,
首先已經將所有過程變得不夠透明,
甚至所有皆已變相不同。
沒有感情才好辦事,
不是慈悲,則容易濫用慈悲,
最後自己也容易遭受淘汰,
因為不夠慈悲的當下,就是自己也同樣失衡,
即使自己發自真心的想要幫忙解救,
但是不懂得智慧,只會同時賠上了自己。
這不是顧及到自己的意思,
而是孩子缺乏看見生命的真實。
生命是平等的,
但生命是否具有自力?以及是否還能真實?
世間是娑婆的空間,
容易牽纏藕斷絲連的感情生命,
但於靈性的真實,
論上生命的價值,
慈悲,應該帶人往生。
感情深重是不能具有往生能力的,
自己不能往生,或者幫助他人也不能往生,
這不是慈善的事業,
只會是一場世間人感情深重的互動。
真正到最後還是淪為沉淪之中的一員,
生老病死就是沉淪,
不懂真實也是沉淪,
助紂為虐更是沉淪的行為。
孩子,慈悲的意義深廣,
慈悲是幫助人開悟,也幫助自己開悟。
慈悲是幫助人解脫,也幫助自己解脫。
慈悲是最棒的利人哲學,
就見孩子能否真正知道。
慈悲的心念是完全平等,無有分別,
真心誠意的無限付出,
但於心中恆常自在。
無有動念的天然之心,
只有希望用著智慧幫助對方開悟覺醒,
隨順著因緣,不起心動念,
幫助他人的成長,不是幫助後還不見成長,
這其中的差別,孩子是否明瞭?
是慈悲,不是濫用慈悲。
是真慈悲,不是虛假的慈悲。
慈悲也是門真實的覺學,
孩子是否學起?慈悲的道理。
雖捨,不捨,能捨,唯一道理是真理。
不用感情,
明、智與覺,能成就真理,
能定與明,能實大慈大悲。
慈悲是所有孩子都應當學習的重要功課,
但於人世情中容易迷失,
忘去了原本當有的本局,
迷失於另外的外局之中,
所以孩子應當知道,
中道,與明,
覺定,無被動搖,
能成就大事,
佛也希望孩子都能慈悲幫助眾生,
真正看見眾生的苦,
真正知道如何幫助,
那樣的慈悲才真正符合真理,
符合佛所要宣揚與教導的大慈大悲心性,
佛所希望所有孩子都能成就導師,成就彌陀,
成就非凡的真理,
那樣世間也能直現西方極樂世界,
南無阿彌陀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