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佛說解義》
第六十三篇主題:依正宣揚(但願孩子學會自主)
2018/01/07 AM 11:04 / 主筆:釋法璽
阿彌陀佛開示:
依正宣揚,依報與正報之間殊妙。
殊勝法喜宣說,何為正等平覺?
所以歡喜世塵,乃是因多行無為。
依報當隨正報之行,
正報乃真正知道,
知,所以自在大方,無有所礙。
因正,正解。
性中知道,所以無為無念之中見有大法中生,
依正莊嚴,實理如妙。
無再將任何受想行識其中,
無念便無受,便無報。
任何報應現前之中,多是微細念頭逢起,
自己的心境,完完全全受到轉變的異境,
異念之中,帶有多少非想、非意、非相,
所以從於其中,自然無有任何好過,
久病難癒,正因為自我的心境遲遲尚未轉良,
錯誤之中,多少好的善緣已經飛過,
或許早已可能見悟得道,
但卻因為一次再一次的波動、妄想,
每次的傷害自己的純行,變的再也不純的心,
面相與眼神,便是改變的濁,而且劣。
孩子應當要知道,
事事是好事。
時時是好時。
日日是好日。
人人是好人。
只要孩子心想是好的,
那麼所見、所聞、所知、所感都會變為好的,
因為孩子是好人,所以只有知道好的,
哪裡還會有壞的生成?
一點的墨,都能染毀整匹上好的白絲綢,
一點的壞,自心自性也難保是真正純潔,
無法真正修行,在於這樣的情形之中,
心性的動搖,實是大傷。
不要理會感受之中的訊息,
這些多是入魔道的誘惑,
我感覺、我覺得、我的感受,
諸如此些自我的想法與想像,
距離佛的極樂淨土,距離會是遙遠的。
因為心性之中看不見任何的好與善,
那樣更無法從實遇見善的法,
自然遇不上這樣清淨的帝國,
孩子,佛要大家看好、學好,正是有這樣的道理存在。
所有看不好之中,受到牽動的常是心中不易才有的平靜,
心的純良,要學不要有所感受,
外界任何有相皆是虛妄,
而任何的苦,多是自找的。
面相不清涼,不自在,
那是孩子將自己綁的過緊,
而在這情形之中,孩子多半都是依報的角色,
少有時候孩子能夠從波動、波搖之中跳脫出來,
孩子的心有如大海的浪花,波盪不止,
但當波動過後,卻什麼也未曾留下,
雖然海是廣大的,但孩子的心卻相當窄小。
分明可以好生活,孩子卻要因為容不下的惡念毀了自己。
面容的模樣完全能夠清楚知道,
而面容的神色也完全的騰寫出孩子的心有多少味道,
孩子慈不慈悲?法相呈現會是最真確的答案。
孩子是不是想要學會作主?
但是心性的變動如果還是抓不准,
孩子的自主權還是會令周遭掌握,
為什麼說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?
即便這些過錯是真真確確的發生,而且存在,
我們卻還是看不見的,心中一點感受也沒有,
因為這有太大的慈悲在裡頭。
如果有絲毫的起心動念,
那也表現出孩子並不能完全的看好對方,
孩子自然無法真正修行,
因為這樣的心是帶有塵垢的,而且難以見性。
容易看見他人的過失,為何自己的過失看不見?
太容易起心動念的狀態,心性多半也是複雜的,
而且帶有強烈的自我與自私。
如果孩子不能夠曉得自己的心性多變,
或者孩子是否不夠知道自己經常受到利用與取笑?
一株花草都能清楚明白孩子的心性,
孩子的變動,周遭都看的一清二楚,
想要掩飾是困難的,
如果孩子還要繼續當任這個容易變動的受報者,
孩子真的可惜,真的容易受到控制。
如果孩子強烈的心一直不能放輕,思惟不能停止,
孩子在世間會覺得苦,
面相也不會好看,生老病死自會從中變化。
正報的道理是教育,而且是完整的慈悲、心量。
所有的佛門弟子都應該要有這等的功夫,
不去改變任何人,但卻能真正改變。
依正宣揚,便是如此之事。
真正帶領所有向善、轉善、改善,
從此純只有善與淨化的目標,
其餘的外雜皆應該放下,不再相行。
孩子修行世間是順遂的,
不順,應該要看見問題與原因,
自我的心性應該有所改變。
正報是發心、發願的創造,
孩子,學習是改變的開始,
依正之間,放鬆自然,
不要再為了無所謂之事,傷害法行。
世間所有都應該要放淡、放輕,
再好的名望或地位也是空與幻的組成,
莫要將自己的關係抓的緊張,
依正宣揚這堂,但願孩子學會自主。
佛今所教,希望孩子真學。
南無阿彌陀佛,正是正報教本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