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佛說解義》
第六十九篇主題:淨土正思(正向修行)
2018/02/01 PM 06:19 / 主筆:釋法璽
阿彌陀佛開示:
所謂惡見,
在入濁相,所有修行再得力也入成偽。
修行之中若無正轉之力,
難辦不入果報之苦。
所有所見、所知、所聞之等一切,
若同入於妄見之間,
意聞何等何事?
若無可明覺之間,
難以跳脫惡見思想,同入濁流之中,
白也濁俗。
純白之相是淨土修行的莊嚴程度,
究竟心中是否真正純潔澄清?
修學淨土是否真正得力?
在於落入境中,孩子是不是還保有學佛的真實?
一個不喜歡的情境,
批判、不平、心煩、惱憂,
甚至起了無明之火,
一個心中不滿,就讓自心被境界轉了劣相,
如何修行得有功夫?
而修行該如何稱上得力?
太多心眼靈明的孩子,
心中的波動變動也是快速,
極為容易可以看見人事物上的不圓滿處,
甚為容易在於其中心有異想,
不好的念頭總有太多種相,
許多已經不被孩子注意,
但此些念頭其實都已經是背道而行。
像是一個小小的不看好,關於事情的成敗,
一個念頭,看見他人的短處,
一個思緒,想到他人的不對,
一句話語,令人憂煩,
一個舉動,令人不適,
一個眼色,令人動心,
諸如此類都是心中念頭已經發出,
再微小之處,只要動了心念,
哪怕只是在心中悄悄的消逝而去,
這些已經習以為常的波動或者行為,
說明孩子在修行上已經太過疏遠,
距離佛法真道皆是尚未真正。
縱使多少年過去,
修行遇上惡念,一切修為皆是成為空白,
因為這就表示一切根本都還未真正學會過。
連基本慈悲看待眾生的能力都不具足,
如何談上修學大乘法門的淨土學子?
不論是專修哪一門派的佛法教義,
導歸極樂的淨土之道皆是必要之事,
因為那才真正了義。
學習佛法之中應該如何斷去惡念?
純念向善,在心量、慈悲還有包容,
即便知道,也不可以知道,
瞬間而起的惡念應該即刻止住,
還要大大斥責自己的錯誤思想,
沒有人可以看別人的不是,
也沒有人可以說別人的不是,
任何壞的念頭都應該即時改變,
因著同時之間可能自己也帶有這般的錯誤,
因此相應知道,改變自己才是正確的。
為了幫助自己恆保琉璃珠般的清淨透明,
因為那才是真正修行,
這麼說來,孩子是否明白修行的淨土正思,
就是正念,什麼都是看好的,
世間再惡再壞的人,甚至背叛或毀傷自己,
還是要看他的善處,
有朝一日還要伸出援手幫助他們一把,
這樣的心量還有不計過,就是在修行。
而若反之,
孩子還牢記在心中,
不論是恨,還是惡念,或者計較之心,
這都不夠包容,這些也會佔滿心間,
心量如何也不會寬廣,
在於修學淨土之上,
完全還是落於塵俗之相,
難有了凡成聖之際。
淨土法門在完全的淨化與改變,
為了要解決累生累世帶來的習氣與個性,
困難改變之中,正向是拉拔自己的大力,
若是孩子可以什麼事情都往好的方面前進,
不論是對於自身或者是他人身上,
都少不了這樣的正向態度,
正轉一切的負向,
那也是真正找回自己的功夫所在。
在這些所現的負向之中,
有多少是孩子所不能夠改變的衝動,
那正是從中干擾的靈體,
一個不慎,念頭便會受著這些牽動而轉向不好的思考,
得不償失,自己也將有果報需要負責。
太多念頭的轉變之中,轉向惡處應當知覺,
不然也枉費一生修學功夫,
太微細的修行細路,孩子並未真正察覺,
但於身上就是自然隨著歲月出現異樣,
原來是自己的心性不夠真實,
現在這麼開解,孩子是否明白自己為什麼修行還會生病?
不只是生病,找不回自性,修行就不算正道。
真正修行之人,
應當以服務大眾為第一要事,
再者捨身為眾,代眾生苦,
絕無任何非份妄想,更無半點欲望可言,
孩子,修行至今究竟已經多少錯誤發生?
但於當下,過去就不需要再將提起,
現實只有需要孩子重新提起願力,
幫助眾生真實往生,
弘揚西方淨土,
對於佛的法脈要生起滿滿的信心,
對於往生更要充滿自信。
修行容易,也不容易,
如何而行真正重要,
細節皆在自身之中查詢、探討,
反觀自心就是真正的改變,
經典再多的明白也不如只有念佛單純,
要懂得這些話語的真性之處,
念佛,往生,皆在智覺之時,
南無阿彌陀佛,一心常念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