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圖片來自GOOGLE

 

 

 

   

《佛說解義》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 第三十八篇主題:禪定的功夫

  2017/12/04 AM 10:15 / 主筆:釋法璽

阿彌陀佛開示:
禪,如果需要這麼多的力量,
被壓制住的部分,
也不會是真實的功夫。
禪定,大家都聽說過這些,
但是究竟是什麼樣的禪定,叫做禪定?
過去像法時期,禪宗最盛,
但是自美於境界之中,若不見世間之苦,
也枉然修行證悟之能,
若心靜之外無法忍受動亂的考驗,
那也不是真正修行,
最終所證之果亦是有疑慮。
佛法的每個法門都是很好的教體,
也是因為眾生因緣的不同,
才必須用各種不同的方式接引眾生學習佛法,
如果說要讚嘆哪一個法門最為殊勝,
或者讚嘆哪一個法門最為究竟,
有這樣的分別之心,已經是不如法的行為,
所以佛在這裡,絕對不會是如此的行為說法,
反而,佛會讚嘆每一個法門的宣揚,
只是,法門之上應該如何調整修行?
對於已經有所偏離的修持,
在這裡,關於禪定的功夫,
佛想與孩子們談一談,
這其中的深度是非常深廣的,
並不是普通談論派別那樣,
這裡所要說明的禪定不是禪宗所獨有,
應該每一位修行人,都應該有這樣的功夫,
他是禪定的淨,是個修行的保證,
如果你沒有這樣的本事,
想要清淨的修行,似乎必須隱居山林,
遠離塵囂,才有可能保證你每日修行得來的清淨心,
容易被動搖並不是好的修行現象,
那說明著你一點定力也沒有,
任何的風吹草動,孩子們應該都要明確知道自己的本位,
而不被輕易的動搖,
一個好的修行人,是應該要有改變的能力,
而不是只有被改變的程度,
如果突然一陣亂哄哄的氣場進來了,
你是會被牽動而動搖本心,跟著隨之浮躁。
還是你能夠無動於衷,繼續念佛,而且很是滋味。
或者你是可以帶動,止轉這樣的動亂磁場,
回復原本的平靜之相。
這三種功夫的差別,
沒錯,孩子應該要有第三種的模樣,
境轉,不被境轉,而反轉境,
這乃大家通俗瞭解的,依報隨著正報轉。
修行要有這樣的慈、悲與量,來感化眾生,
令眾生能夠接受到善轉的力量,
這樣才是真功夫,也才是修行者應該有的行為。
禪法之所以興盛,
因多數初階便能夠感受到禪坐的奇妙之處,
嗜喜靜為禪,一點也不喜歡動亂是不可以的,
那樣不是真正的功夫所在,
任何的平靜之外,更是需要克服的功課,
尤其如今世上,太多的習氣個性都是缺乏定性,
一個定不下來的性情,很容易會出紕漏,
而一位修行人,沒有定性,也就沒有修行。
是什麼樣的原因會讓你沒有了基本的定力?
這裡想要談論的不是打坐間的禪定,
佛所想講明白的是日常變動之中的禪定,
修行其實不是執著在任何一個事項上,
孩子說要精進用功,佛都覺得很好,
但是孩子終日積極在於誦經上、拜佛上、念佛上,
或者是一些佛門裡的日定功課,
這是侷限的修行,如果除了這些稱為佛事的修行,
日常生活卻一竅不通,
這樣的修行還是不可以的,
日常生活之中的標準,
不需要太過於苛求到完美的樣子,
但是要做到基本的心意,
衣裝筆挺、內務整潔、行為柔和、以身作則、情意無存,
開朗大量、自在大方、慈悲心養、處變不驚、剛正平穩,
禪定的功夫其實就在於你修行成效上的表現,
真實的修為便需要真實的內性,
是完全無暇透明的乾淨,
絲毫不見起心動念,
說好也好,說不好也好。
就是一個純正的信念,
不將世俗帶進修行的氛圍之中,
不令情雜擾亂修行的本行,
不以世見俗說斷章取義,
其實真正的修行如果不能夠完整的實修,
如果只有片面的修持,沒有辦法真正的開見自性,
修行的重要在於內外的整合,
這麼多文字的敘述上,完整都是修行的精華,
應當速速令所有人明白,
修行已經好些日子沒有真相開白,
重解這樣的實相,重新如實的修行,
如此才能真正的有所助益,
世間俗塵還是屬於較深的影響,
能置身於其中,而不受到干擾、動搖,
主要也是自己一身要放的徹底乾淨,
真正的行為,還有為世,度人,
修行真正的意義必須看見,
還有修行真正的方法必須懂得,
定力是其中最重要的功課,
任何的變動是與你有關或無關,
都不應該動搖到心中的本地,
不應該好奇心作祟,擾亂自心清淨,
如果可以,應該做到看而無看,聽而未聽,
這樣的意思不是代表完全看不見,或者聽不見,
而是看了、也聽了,
但是還不到出手以前,心中是如如不動的,
但如果需要幫上忙的緣分到了,
完全能夠了明一切的變動,
就是這個意思,都知道、都明白,但是絕不動心,
猶如佛的法界藏身,學習這樣,就是修行的成就。
或者聽到別人在說語,是攸關自己,
或者與自己並不相像時,知道自己錯了便是改過,
若是知道自己沒有錯誤,也不需要急著解釋,
就是不動,一笑置之那就對了。
修行之上,慢慢的會發現,沒有任何值得動搖的事情,
而且應該珍貴這樣不動的清涼之相,
不起心動念,思緒也真正更加清明,
因為沒有了任何的無明煩惱,
如此真正是在修行,也是禪定的功夫。
禪定指的不是打坐時才有的樣子,
動中也能有禪,而且延伸到所有的事項上,
這是真功夫,也才真正是個修行的榜樣,
再與人大聲嚷嚷,或者內心嘀咕,
孩子還沒修行,應當加緊腳步,
找回修行,找回功夫,
修行應當要有如實的定力,要能自主,動與不動,
往生也才有真正的希望,
阿彌陀佛。

arrow
arrow

    澳洲香光大佛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