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佛說解義》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第一百零六品:心動(波動難止平

2018/06/05 AM 4:13  主筆:釋法璽

阿彌陀佛開示:
心跳,
是血液串流全身與所有動力之間的脈動。

心動,
是情緒與意念雜染而成的複雜電流。

波流,觸動,
那是微細間的人道行為,
也是因為這些,孩子的心中常會伴隨著無限的妄想,
或為無限的情緒,無限的習性、個性,無限的情感,
情緒交雜之中,孩子難以看見複雜中的自己,
真實的真相,真切的自己,
經常波動中的自己,成長會是什麼樣子?
而心中又該有多苦?

不懂得自己意念的轉換,
不懂得覺醒自己,
不懂得意念之中的自己面目全非,
好多行為上不同的人,
他們的心念多在動搖,
而動搖的原因多是為了自己一身的任何防備,
或者希望關愛的心情,
孩子,心性上的濁假就是孩子還有擔憂自己,
那便會是非修行,不是真正的學佛,
而是還在於自己的焦點之上。

孩子,修行的心不可以動,
就算大難來襲,心裡也應該平心靜氣,
甚至感恩一切所經遇的緣分,那都是學習最好的寶典,
也會是成長最好的磨練。

孩子,修行不再看見自己,
當看著自己之時,孩子總會發現自己的需求是如此多,
人的需求與欲望總是無止盡的,
孩子希望法性,那正應該調好心行,
孩子的心性之中若帶有不滿與不平的氣息,
什麼是真?什麼是假?
孩子們總在心念波動上迷失了自我,
其實根本不需要這些,
孩子只有需要淨化以及念平,
其餘根本只要放下就好,
還將強抓住的是自己不願清醒的堅持。

為什麼佛要勸導孩子不要起心動念呢?
因為所有起念的波動對自己都是極大的損傷,
孩子應當知道,無事的太平性心,
那是充滿自性的成分,
甚至可以找回自己,明心見性。
許多孩子都認定自己沒有辦法見到那樣對的地方,
那是自卑心性作祟,更也是一種念頭的升起,
剛才也曾說過,
所有念頭的出現對自己都是一種極大的損傷。

想像,無味道。
看似無影蹤,但其實留下看不見的痕跡傷害更大,
世間人沒有辦法想像什麼是不用頭腦思考?
孩子們,那樣才叫做自性。
自性中的般若是無限廣大的,
更可以解除萬難,排除諸萬種的妄相,
更可以知道什麼是真?什麼是為非之事?

行前,諸所有都應該不將強佔,
隨緣順性,順如流水,行前亦如流水,
忙中亦無任何茫相,
忙中知道出世間的大道,
忙中知道無有世事為非,亦無為真,
全屬於想像之中,業力茫暗,
孩子應當想像無有的空白,
純淨的自然,
無有的好相,
無再將諸所有異態放在真誠之上,
真誠,也會因念變假,
偽行便在心前現成偽形。

想念,或於心動上的動搖,
念頭的紛亂,經常使孩子無法掌握,
什麼是真?什麼又會是亂?
在於如此異相之中,
孩子容易偏離原本的信心,
所有念頭發出也多會是不好的味道。
孩子,行前是要無心無念,
放下自己,沒有世事的好或壞,
只有應當,還有知心所為,
所行當是平前,不將平線超越自我。
當再將任何一物抓入平線之中時都是失敗,
無論是情念、心念、瞋念,
或者是任何得失、嫉妒、爭強,
心念上有任何失落、委屈、心慌、心火,
若如等類,
孩子應當知道心動的代價,
絕非可以是任意妄為。

心動,那是修行上的一大非相,
孩子切忌必要改過,
無論任何心意上的波搖,
孩子,動者皆是無有定功,
微細之中皆可能會有變動之處,
而且速度可能快速,
但孩子可能尚未察覺,
而念頭,或者心動卻已經搖動完全的心境,
變動的面色,還有難以止盡的心情,
孩子,要修行可能還有距離。

有感覺的生活,是不容易好好修行。
沒有感覺,不是麻木,也不是冷漠,
是無受的自然,身邊有人亦沒有人,
有同修亦沒有同修,
有得亦沒有得,有失亦沒有失。
孩子,開心自在的修行生活,
光是改正自己,已經需要下大功夫,
何可萌生其他事端?

心裡面應當隨時常保平靜,
逐漸應是積極淨化,而不是再讓自己添上污塵,
孩子,為自己再接上一條清淨明朗的道路吧。

孩子,世間妄物沒有好的,
也沒有需要往自己身上推究的,
只有需要改變自己既有的變化,
改變變化,成不變化,但一切應化。
如果孩子還是一動就變,
那麼如何才能有真正好的生活?好的修行?

不動,不變,但轉變可以應緣而生,
是可以真正的大智慧。
般若其中,
無再將任何妄識現前干擾自己,
那是要將自己完全的放下所有,
個性、習氣、心念、執著等等干擾。
孩子,佛希望孩子都可以成就,
這念頭的微細之處,孩子應當要有敏銳察覺,
要知道修行是當往心裡真處,
莫要再將心放在無所之處,
應當心中有知,
知行,知應,知明,
當為,覺己性心,
佛希望孩子不動,不動能夠真覺,成就大事。
南無阿彌陀佛。

arrow
arrow

    澳洲香光大佛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