賢首國師開示

 

修行之要謙虛、謙卑」

 

第二十六次 訪問華嚴三祖 賢首國師

 

2017/10/16 AM.5:00  主筆:海澤法師

 

賢首國師開示:
    修行之要:謙虛、謙卑。
佛法於恭敬中求。人外有人、天外有天。香光諸子,亦能感受到宇宙外有宇宙。天界無邊際,海天無有盡,眾生無有止。眼前所見泥土、灰塵、塵沙、毛孔,細微至一個細胞等,其中的一粒泥土、一粒灰塵或塵沙、一個毛孔、一個細胞皆是一個生靈,也就是說就是一個眾生、一個生命,有受想行識,有見聞覺知、有靈性。如此一來,一個人身是由多少的靈性眾生組合而成。而每個眾生的習氣個性、也就是所喜好、適合的環境不相同,如果在正常的身體,細胞所需之各種能量能被滿足,便是健康有機體,如果細胞所需之各種能量未被補足,則將有種種疾病發生。這是自然法則,而這件事從有生命開始就一直存在,或許你早已得知,也或許如果今日沒有看到這篇內文你永遠不知道這件事。有許許多多的事是我們還不知道,前所未聞,但或許這件事對另一方而言是稀鬆平常之事,所以,永遠要謙虛、謙卑。沒有什麼好值得自滿的、驕傲的、永遠不要把頭抬的高高的看人。飽滿的稻穗是下垂的。佛菩薩總是垂手慈眉雙眼垂視眾生。
    愈是知道宇宙事實真相、真理者愈是謙虛謙卑、愈是知道慚愧,愈是恭敬尊重他人,唯有一種人可免如此,無所不知、無所不能;宇宙萬事萬物,無有一事不知,無有一理不明的大徹大悟者,阿彌陀佛、釋迦牟尼佛、如是諸佛者。卻是諸佛菩薩、祖師大德們無一不是把每一個生靈,當作是佛一般的恭敬。愈是謙虛謙卑者,愈是令人起敬佩之心,是修養涵養、是包容異己,愈是明眼人,愈是看得懂各中不同。俗語有句話:半瓶水響叮噹。即是形容才識學問不及之人,卻是可以搬門弄斧,以為很有辦法的樣子。若是明眼人也是一眼動之,只有顯得窘況,無顏以對。
    內心的語言可以由行為動作來表達。懂得尊重他人之人,自然能夠柔和質直。言行舉止之中自然透露出恭敬有禮,令人如沐春風的舒暢。反之,則是貢高我慢,會令人漸行漸遠,即使好友一場,也只能從旁勸之「苦樂自當。無有代者。」若因此苦樂真有相應,希望能有所體會,受教改進,才不枉費此次一會,有所成長。由歷史觀之,不恥下問,往往補其所學之不足,而得圓滿融通的喜悅;遠古至今,石器雕刻由古樸簡潔,而至如今的精緻典雅,無一不是經過多少淬鍊,請教專才,討益改進、精研而有今日之成就。任何的過程都是為了更進化、更能達到利人利己的目的而努力。真要學習任何一件事或功夫,唯有放下身段,虛心請教對方,才能得到對方真心實意的教導。不論對方是大人、小孩、富貴、貧窮、凡夫走逐、只要有專才者。當初對方亦是一點一滴累積成今日你所願意學習的。更何況是生死大事,往生西方的真實功夫。尤其在極微細之處,更需要謙虛謙卑地、恭敬的接受指點才能有所突破。也許就是這一點突破了,便是功夫成就的時候。

    如同蘇佛時常告誡大家的,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。亦即是說一分耕耘,一分收獲。不進則退 。學佛、待人處事亦復如是。當然這之間亦關係著學習者的心態,切忌高高在上,永遠學不到精要。穩扎穩打、腳踏實地永遠是任何一門學問或是一項行業,穩定經營下去的不二法門,而謙虛謙卑便是其中要讓這片土地在地水火風,在陽光、空氣都充足的情況下能夠得到助力助緣而永續經營生存的妙方
待人處事需要謙虛謙卑;學習新知、新方法須要謙虛謙卑;初到一個新環境面對新的人事物,需要謙虛謙卑;尤其佛門裡要學得真才實學、真功夫需要謙虛謙卑;一旦真學得了,有功夫了更需要謙虛謙卑,否則險境會現前,稍不注意,便是掉入萬丈深淵,所謂地獄門前僧道多。若無人救度,求出無期。除非見性者,便可隨意自在,而不離本位。共勉之!

 

 

arrow
arrow

    澳洲香光大佛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