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佛說解義》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第一百一十三品:修行,不是修情 

2018/06/11 AM 3:50  主筆:釋法璽

阿彌陀佛開示:
修心內在,
單行,不單情。

情感的世界總是虛妄,不真,
修行乃求真正真覺,
何可再將任何情愫增添染相,
唯只有放下是自然,
時時修正調整自己,
並無有任何事物會是絕對的成果,
若是自己願意誠心改變,
好,也能夠再有不同,
壞,也能夠轉變向新。

修行,是為了修行自己,
並不是為了看別人才做的事。

修行的本分是在看自己的優缺之處,
並不是看見他人的過失。

修行是為了解救自在,
並不是還同淪於世俗之中,
淪入之際便是有感世間塵情,
所有行前也多是淪於夢幻境中,
不是真的,全是假的。

孩子,放鬆自然。
無有一事會是障礙,
修行應當修持自己為是,
當還看見他人之間,
孩子修行應當如何知在?
不知,無知,滿是空白。

無明之火,燃燒整片大海,
人間世中滿滿得見無量罪證,
為何業障現前頻繁出現?
總是未知之中忘去當有之總。

孩子,何謂修行意義?
又何為前來修行之意?

心與意曾是如何?
而於如今又是如何?

放不下的是為何?
解不開的又是為何?

心性之中無限塵思,
何可能會有好的修行之相?

孩子,放下,自然。
修行可以得有自在一些,
而情感是絕對不可從中滋長之事,
孩子們悄悄的存放於心中,
但於此中,修行已經是不可能成就,
因為心有戀,放於不自然之中,
修行的澄淨都是種幻,
當這種感情成為寄託,
或者心中的灰暗之時,
孩子,閃爍之中的愛情,猶如慧命閃爍消逝,
這是嚴肅的事情,
修行,就不應該修情。

這裡修行的意思,孩子可能還懂得過少,
心還連有世俗,心已難清淨,
若再將世心投放入一人、一事、一物,
心上不停動搖,
則行前、後退的修行,如何初覺?

心不可任放於一處,或想投靠他人,
包括對師徒之間的想像,
轉換成愛戀,或者迷欲,
這些都是不正確的修行行為,
多數歲月過去,心行還是停留在於原處,
何可能會有真實之形出現?

孩子,不可將修行演變成為效仿某位偶像的心,
亦不可將修行演變成為某種報恩的心態,
真正修行應當是為了修持自己,
修行是為了改變自我,終止輪迴中的自己,
如果這麼多向外的心情,
帶情的念中,
修行不是修行,修行只是變成一種俗間塵思。

孩子,法的味道如今是否嘗過?
何為真正修行的味道?
而,又何為修行之中的法悅?
孩子,能夠明白之時,
修行只是初才入門,
真正需要修行見悟,
其中等待靜止的亂心還有多少?

為何佛需要告訴大眾不生迷戀之心?
因為孩子容易付出所有還是得不到好的成果。

孩子應當知道,
修行不是為了表現,而當為了自練,
練習出離生生世世之中的妄為,
練習成就生生世世之後的自己,
能於此生之中遇見大法,
孩子,除了感恩之外,
真正重要的是付出自己,
還有大勇大力的改變自己,
解決生世糾纏的業果,
過去無知可能拌纏的種種劣態,
如今改以慈悲之心轉變,
真實修行自己,
面對所有外在的變化,或者與自己的緣分,
放下,還要寬心對待,
止住自己身心之中的所有情意與盼想,
專注現在,將要脫離生世的修行身分,
莫要再讓自己留下輪迴的任何軌跡。

清洗過去所有帶來的緣分,
還有一切身染的惡習,
改轉以慈悲寬宏的心態,
放下這些不再屬於自己的輪迴事件,
重新面向西方的路途,
這是塵世間不需要強佔有的一切,
解開了,看似無情,但才其實好生活。

修行不抓住任何,
包括抓住自己這處塵身,
論好,或壞都以平常心面待,
改變才是嚴格進行。
平常,不將所有與自己連上關係,
沒關係的因緣,才是最好修行的準備。

還是有緣,那沒有關係,
關係是情感的交織,
要有關係,修行也會是種難事。

這是重要的修行方式,
孩子應當真正覺悟,
當與任何一處心存不同之時,
那麼現前的修行都會是種假象,
再好的功夫也不會真實現前。

如果孩子知道自己心上有所波動,
那麼孩子止念,與覺悟是重要的自行功課,
學習改變才是真正修行,
但絕不是責備自己的態度面對,
應當更加無心,抓住有心才是。

孩子,佛希望所有都能夠往生西方,
佛的真實盼想,唯有無時的等待,
隨緣幫助眾生,佛對所有眾生的心都是相同的,
但卻所有都能無動如鐘。

孩子,修行就要看好,
也要做好,更要修好。

孩子,佛不是希望孩子能做出偉大之處,
佛只希望孩子們盡力,
還有看清事實,早日能夠清醒才是真實,
佛的心都是不變的,
包括對待座下前來的弟子或者信眾。

不變,才能順應萬變,
重要就在這裡,也是全篇的重要之處。
南無阿彌陀佛。

arrow
arrow

    澳洲香光大佛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