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佛說解義》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 第三十四篇主題:大孝之心,孝親之說

   2017/11/30 PM 03:51 / 主筆:釋法璽

阿彌陀佛開示:
孝,為百善之首。
孝,是為人的根本道理。
過去的社會之中,大家庭是常有的現象,
家家戶戶多是多代同堂,子孫滿堂的場景,
孩子們在庭院裡奔跑,老爺奶們含飴弄孫,
年輕父母則是打拼賺錢養家,
這是維持了好多年代的家庭,
現在一個家,分的開,分的散,
離開家鄉到城市上工作,是最大的理由,
妻子兒女的因緣,離開原生家庭,到城市上工作生活,
現在小家庭太多了,孩子也生的少,
與老父母的關係逐漸疏遠,
因為生活也是充斥著許多繁忙的味道,
這樣的日子,已經完全取代了過去那樣的家庭模式,
和樂的景象或許還是有的,但是大多數已經不同,
不同在於心中的那份「孝」,好像不是那麼純了,
太多的年輕父母成為注重孩子為優先,
對於老父母親的心無法像對自己子女那樣的深切,
甚至子女身上的任何痛楚,孩子的心都有如刀傷,
但對老父母親的傷痛自己卻不一定有這麼深刻的感覺,
另外有一些人,或許沒有婚姻生活,
選擇與老父母親長相廝守,彼此的親緣深切,
當一方先行離開了世間,難過的心境難以淡化,
但也無力改變事實,再也幫不上父母的忙,
這是現代許多的現象,那麼怎麼樣做才算是孝順?
一個孝順的人,實為天地所讚嘆。
但論於孝順,怎麼樣才算是真正的行為呢?
是心上的孝是孝?
還是行上的孝是孝?
表面與深層的感覺就已經不同,
是不是真實的孝子,面容上還是有所呈現的,
禮敬尊長,在現今社會似乎少能看見,
孩子們長大了,許多能力都勝過於父母親的能力,
對父母親不對的行為自然容易出現不敬的口吻,
但寵溺孩子的心,父母親經常不會有所批判,
看在眼裡的會是家裡還在成長中小小孩子們,
有些人說這是因果報應的一種,
父母如何對待他的父母,
孩子自然也會是相同的效仿,
你的孝與不孝,是因,
未來的果,從你的曾經就能知情,
孝順的真實感,是百依百順?還是遵從正道?
有大多數的老父母親年老會有衰退的現象,
甚至許多行為能力會逐漸尚失,
就以現代多數的症狀,老人癡呆症與帕金森氏症,
這些都是需要長時間陪伴與照護的行為衰退症狀,
但現代人生活的繁忙,以及經濟生活上可能有壓力,
並不是每個年輕人都有能力可以選擇不工作,
給予全程的照護不容易達成,
聘請外傭成為一種潮流,
長期照護機構,也是一種管道,
但有些神智尚是清明的父母親反抗這樣的決定,
那於如此怎麼樣才算是孝順?
亦有久病厭世的老父母親,長期承受病痛的慢性折磨,
孩子們可能還孝順,也可能失去耐心跑得不見人影,
老父母親不想拖累孩子的心情,
為人子女,該是如何抉擇孝順的方式?
人身,生老病死是世間必有之事,
孝順的道理在於能夠安住生老病死,
父母親給予了孩子「生」的開始,
老與病死,必須一生面對,
學佛才知道這些是可以避免的,
但是信與不信又是莫大的差異,
此時的孝順是種責任,
但是孝順是否能夠真正幫助到老父母親解苦、脫苦?
世人多數缺少了這樣的認知,
老父母熬不過病痛的磨身,
老父母躲不過老化的現前,
再好的保養與照料,這些老、病、死還是來了,
多劫多世都沒有這樣的說法,
但是如今真實的道理,
你只要不偏,行為真實的端正,
自在而且清涼,
什麼事情你都能夠看的開、放的下,
不老化,會是因為全身細胞與器官停止操勞,
完全止於安定之中,
佛說了數回「安定」的重要,
為什麼要安定?
因為在不動搖的心性之中,
不起心動念,不起情緒波動,
你的身心不存在於變動之中,
恆常的維持止靜,這是一種真實的養身,
而且正向的力量也能幫助周遭的其他人,
為什麼佛不說明人可以不老、不病、不死?
而是留下了長篇大論的經典說教,
好多人們有看沒有懂,
或者是似懂非懂的經典道理,明白後卻派不上用場,
過去許多修行者,深入經藏其中的境界,
明白了道理以後,到處宣說佛法的真義,
可是包括僧眾在內,生老病死這些過程似乎還是沒有避免,
並不是不可思議之事,
而是真實的效益還沒有完全的落實,
做足了大部分的功夫,卻還是落下了一點染塵未有放下,
六道躲不開,談起任何的孝順都是虛談,
為什麼你這麼孝順,
但是父母親的苦痛你還是沒有辦法分擔?
你也沒有辦法取代父母親受苦、受報,
每個人生來都是獨自的個體,
獨生獨死,獨去獨來,苦樂自擔,無有代者。
再孝順的子女也無法變化這樣的定律,
對於父母之間的情感應該不是執著,或是佔有,
而是一種職責,還有保護,
如果父母逃離不開生死,
許多因果論上都說足了真相,
父母死後去到哪裡受報?子女也完全幫不上忙,
唯有真實的道理,幫助老父母親解決老與病死之苦,
或許有些人見過人到了年紀稍大以後,
最大的快樂會是無病、無苦,身體健全的模樣,
而是什麼原因會有病、有老?
是業力,還有報應,
學佛談的就是因果還有道理,
如果可以解決這樣的變化,
你對父母的用心會是最大的助益,
造福,還有積功累德,能夠協助償還許多報應追討,
最好的現象便是自己與父母都能夠踏上修行的路途,
修行不是為了世間所認知的說詞,不是種逃離世間的行為,
不是這樣的,修行為的是要斷去世間的塵情,
改變個性、淨化身心,
讓身心靈再次回到止靜的淨化之中,
為了要讓細胞回復平靜,
其實現在也有不少人類注意到相似的道理,
佛法真實的修行不是迷信的心,
而是求淨的教育,
世間的染塵大家都認了,
世風日下便是如此,而在這樣的染濁之中,
身心想求安定也不容易,
彼此的波動、彼此的念頭都是紛亂的,
困難可以找到平靜的力量,
而許多人也開始尋找起真理的所在,
其實佛法之中便是完整的淨化教育,
世間現有的佛法並不是這樣的,
老法師不應該呈現衰態,
就如同老父母不應該衰態,
保護的住他們的平穩與健康活力,
靠的必須是真實的下功夫,
解決身上追討的冤親債主,
停止無形之中對於身心靈的迫害,
要不病及不老必須這麼做起,
若見道場之中,多數也會看見師徒,或師父與信眾之間,
彼此看重,放不下,
這也是修行之上的弊端,老和尚會老,會衰,會病,
因為心中還是有沒放下之事,
但世間的老父母,如果與子女之間的情緣深重,
這麼多的捨不下,如何不隨著命運的波流?
孩子們,最大的孝順不是用感情,
而是放下,這不是絕情,
而是這樣才能夠保護的住今身的緣分,
與父母之間的緣分,因為血緣而結遇上,
但今生過後的真實,便是再也毫無關連,
因為輪迴的下站不知道會是何方,
搶先看見真理,對父母對大的孝心便不會是感情用事,
感情是假的,時間久了也會沖淡,
但是一個靈魂能夠得度,那樣才夠真實,
真放下、真修行,
幫助老父母親晚年好活度過,幫助老父母百年往西,
這是大孝,而且真實,
如果保不住這些,世間事做的再多,孝順沒錯,
但是脫離不了輪迴,也再是下一次的生死相遇,
因緣談上感情就是輪迴之中不斷再遇,
再多瞭解一些真理的領域,
孩子們就能明白當行大孝,
大孝才不是迷於其中,淪同生死。
孩子們若可智覺,便是好事。
南無阿彌陀佛。

arrow
arrow

    澳洲香光大佛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