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佛說解義》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 第二十九篇主題:山河大地 

  2017/11/26 PM 06:25 / 主筆:釋法璽

阿彌陀佛開示:
萬物既含萬靈萬情,未見非定無聲。
世人多見,但無以為知,
走馬看花,常行無知所過,
眼見不知是親,空間喊叫不知相應,
空間是這麼回事,
不同層次,無量廣大的領域,
能於其中,不知其中,
如何解說?若於夢裡、妄想中、繫念中,
往往不知覺際,時間飛過,
當下己不知是以其中,
過後旁不知汝以其中,
是乃空間之說,世人多有如此之際遇,
但多少不解其說,不知如何分明情節,
山海之間,多少是曾經所經所遇之情境,
情境之中多少迷魂,未知其中含葬,
大地之間,多少曾行踏經,無知未明,
未見多少面孔正覆蓋無邊大地土裡,
空間是體,魂依體藏,
同應,人身為體,獸身為體,魂依體存,
自然裡邊,視見多少似有或無之間,
似有幻影忽過,似聞熟識體味,似感同應心想,
你雖未見,但已感受,此或為親,或為友,
曾相伴,皆因輪迴而令四散遍處,
萬物皆有靈性,能說未解,
此亦為世上之弊端,莫可未解此事,
萬靈,萬物,萬含,萬葬,
是乃同理,所以靈識未往生西方之際,
依識存生,何以此說?
細聽此講,
從前一位德僧,修行涵養具備,乃世間難有之能才,
諸多人讚譽其必定自在往生西方,
殊不知,熱愛於修行佛事上的德僧開林,
卻命不知不可有任一牽念,
微細之際,命於旦夕,念念,未念佛,
可惜入念,未入佛,
但於實相上,世全無知何片念過?
佛光確至,佛本不捨任一,
可忽瞬之際,信念未見全一,
佛雖至,信未實,
入念至識,是乃於空間之中,
臨終末念,若於何識便入其中,
因最後變現的還是業力,業力所能牽動的是個性,
或於嗜好,所以容易牽動念佛之心,
一生修行,若無如實,便是差於一念,
也無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
往生,是難亦是易,在於功夫從實修養,
業力是須勤加修演,功夫才真實圓滿,
個性實須修繕,嗜好當應斷持,習性當轉無存,
放空自我,便是最方便之法門,
不再有任何的繫念,便能全然的忘我,
亦是能夠看見真實的自我,
什麼也都捨下之際,其實才真正擁有一切的因緣,
但不執有,便是真正智慧般若,
帶在身邊只是累贅,倒不如想用時再拿還較快活,
隨順因緣,更比攀緣自在,
這便是學佛的真理,如果你能學會,
完全就是能像靈性自在般的生活,
完全不在乎任何一事一物,
包括這身體上的所有你也能不感受,
沒有之際,才真正能有有的可能,
要與不要都能自在,
完全勝過「要」的緊迫,苦痛難熬,
要不到,心中煎熬,
「要」放不下,心中痛苦責備,
不知「捨」便會是「得」的道理,
山河大地之間的課程,
春去冬來,黃紅綠意,
四季的變遷從來不會因為佔有而有所改變,
春還是春,夏還是夏,入秋與冬同樣逐漸不同,
原本四季分明,春、夏、秋、冬,
完全沒有變卦的氣候變化,
卻因人類的執有,破壞了生態的原本面貌,
想要就是直接壞了原本的初貌,
炎夏,想要夏涼。酷寒,想要暖冬。
太多方法改善了這些原本應該有的氣候,
氣候受到的反彈,便是更加的變動,
如今氣候已經非同以往般的分明,
便是經過「要」的佔有欲望,
開創而出的任何設計,都是讓此些規律變了模樣,
世間萬物,加上自心期盼,變成妄物。
登山戀山,溯溪戀流,攀岩戀壁,衝浪戀海,
曾經其中,同步生死,
山河大地就是教室,
走過當是皈依頑冥,或許有緣便可出離,
過去曾有聞說,破壞者茫,
情與無情皆是葬靈,不可毀壞,應當誠敬,以及愛守,
若是燒山,便是燒傷無數眾靈,以及蠕蟲,
若是排放毒氣或污油於河川海流,毒亡之魚蝦海鮮,
亦有無數眾靈受害,
走過踏過大地,應是輕柔,而且念佛,
若入深山,應是心中存光,便是念佛,
亦是皈依,亦是保安,
空間之中自有空間,山明水秀其實似有幻境,
能所無懼,互無毀犯,
但於戀際,執心一起,便同幻靈,境不可入,
三魂七魄,戀處竄生,非時非地何靈葬塵,
自然之間,若可自如活現其中,
知一切識,看而無看,無念自纏,
靈魂之變現在於執著之心,
若能知白一切萬物真相,誰願執塵自障往生?
恆持心上空然無物,無再思塵諸所迷惘,
當山中不見大地,知山非山,便如實見性也,
見性往生乃需如實之功夫見地,
山河大地根本基礎知解,
當須了白,空中是乃何物?
靈靈之中,便要知道不成眾生,救護眾生之理,
超度要知道方法,也是慈悲心量的演現,
在此些廣大無邊的山河大地,萬事萬物之間,
如若還是知又不知,修行再久亦是枉然,
救度眾生,不見眾生何可如實經行?
諸等大智,當了實意,
南無阿彌陀佛便是護行之令,應當超度中行。

arrow
arrow

    澳洲香光大佛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